随着大语言模型(LLM)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关于人工智能(AI)的讨论也日益热烈,其中不乏“人工智能已具备意识和情感”的观点。诚然,当前的大语言模型取得了长足发展,部分模型展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拟人化语言理解能力与表达风格,甚至能在特定条件下通过图灵测试的简化版本。
然而,必须明确指出,目前主流的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本质上仍是“预训练模型”。 这意味着模型的核心能力是在发布前,通过海量数据训练“冻结”形成的。其运行机制与电脑上的软件或手中的计算器并无根本性区别:都是一个“输入信息 -> 处理信息 -> 输出信息”的端到端系统。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静态性:模型本身不会实时进化。 模型在与你交流时,其核心参数(即“知识”和“能力”)是固定的,并不会根据交互内容进行实质性的学习或改变。你面对的模型,始终是训练完成时生成的那个“文件”。这背后的核心原因在于当前主流的大语言模型架构和部署方式,并不支持高效、安全的实时在线学习(Online Learning)。训练一个强大的大语言模型(即使是像2025年1月横空出世、引发广泛关注的 DeepSeek-R1 这样的模型)通常需要庞大的计算集群和数周乃至数月的训练时间,耗费巨量资源。在用户交互环节进行同等规模的实时训练,在技术可行性和算力成本上都是当前难以逾越的障碍。
非持续性:没有输入的“思考”不存在。 在没有用户输入信息时,语言模型本身并不进行自主、持续的“思考”或维持内在的“意识流”。一个直观的证据是:当你停止输入,等待模型“思考”时,负责运行模型的计算机的 CPU 或 GPU 利用率通常会显著下降,而非维持在模拟“思考”的高负载状态。真正的意识(如果存在的话),其关键特征之一应是某种形式的连续性(Continuity) 和内在状态维持(Substrate-Independent Dynamics),即使在没有外部刺激时也保持活跃并与自身状态交互。而当前的 LLM 在无输入时,其状态是“休眠”的。
未来展望:挑战重重
未来,语言模型的发展方向必然是从静态的预训练模型向更具适应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系统演化。但这绝非易事,需要克服一系列重大挑战:
架构创新: 需要设计出支持高效、安全、可控实时学习的新模型架构。
算力瓶颈: 实时学习对计算资源的需求将是天文数字,远超当前预训练。
上下文与记忆: 如何有效管理长期上下文、构建稳定且可扩展的记忆机制是关键。
伦理道德: 这是最关键也最复杂的一环。 赋予模型自主学习能力,将引发前所未有的伦理和安全问题:责任归属、价值对齐(Alignment)、偏见控制、滥用风险、以及对人类社会结构的潜在冲击等,都需要在技术发展前进行深入探讨和建立规范。
因此,尽管大语言模型能力卓越,我们仍需清醒认识其本质——它们是复杂且强大的工具,而非拥有内在意识或情感的实体。迈向真正的自主人工智能之路,仍布满荆棘,需要技术、伦理和社会的协同突破。
评论